蔡邕(132—192),字伯喈,东汉陈留郡圉县(杞县圉镇)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少时以“博学能文、精音律、善鼓琴”而闻名郡县。成年后隐居书斋,“覃思典籍,韫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曾拜当代大儒胡广为师,专心致志做学问。其间他辞过陈留郡的聘请,拒绝过朝廷的征用,因而得免于两次“党锢之祸”,为他治学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灵帝建宁三年(170),他步入仕途,官至议郎,受命到东观著作,参与编纂国史《后汉书》,因祸中辍。但他仍时刻关心朝政,不顾祸患,建议废“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之禁令,改行以法治吏。熹平四年(175)他受命校定六经文字,用篆隶体书写,镌碑立于太学之侧(即后世所传“熹平石经”),学者均以此纠正当世文字流传之误。熹平六年七月,他又上书,提出“敦明教化、广求得失、奖擢谏臣、肃清吏治、区判人才、考绩官吏、杜绝诈伪”等7条建议,剀切陈词,切中时弊。光和元年(178),灵帝下诏询问灾异及消除办法,并特旨蔡邕尽言,不许有所避讳。他“出命忘躯,不顾后害”,揭露当朝权贵为“亡国之怪”。庸主刘宏忠奸不辨,蔡邕遭诬陷流放朔方。但他忠心不改,仍将花费多年心血所著《十意》奏献朝廷。灵帝嘉其才高,又逢当年大赦,于光和二年(179)将其赦还原郡。途经五原郡时,五原郡太守王智为其饯行,失礼于邕,邕拂袖而去,王诬奏他“怨于囚放,谤讪朝廷”。他自度不免灾祸,“乃亡命江海,浪迹吴会(吴郡、会稽郡)”,开始了长达12年的流亡生活。在衣食无着、穷困潦倒的艰苦环境中仍坚持撰写《上汉书十字疏》及许多赋、铭、诗、赞,较集中的反映了他的文人气质和艺术家情操。
中平六年(189),灵帝驾崩,董卓专权,自任相国,强令蔡邕入朝,三日历职三台,拜为侍中;初平元年(190)又拜中郎将,封高阳乡侯,食邑500户。初平三年董卓被诛,蔡邕受株为囚,“下狱论死”。临难前,他请求“黥首刖足,续成汉史”。王允不准,遂死狱中,终年60岁。
蔡邕一生著作颇丰,有《蔡中郎文集》、《独断》等流传后世;所书“熹平石经”被后代奉为书法瑰宝;所创“飞白”书体为后代书法界所推崇;其碑铭流传极广,尤其是抒情小赋更在文学史上占居一定地位。
蔡邕死后,乡人念其功勋,哀其无辜株连被祸,于圉镇建“三贤祠”,将他与董宣、江统合祀其中。唐初,圉镇并入雍丘(杞县),县人又将其祀于“乡贤祠”。
蔡琰,字文姬,幼受其父蔡邕家教,博学多识,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幼年时因父受诬获罪,全家充军,在外流浪12年。兴平二年(195),嫁给河东卫仲道,不久夫亡,无子女,寡居娘家。初平三年,天下大乱,琰被匈奴骑兵掳至南匈奴(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改嫁给匈奴左贤王,滞留胡地12年,生2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统一北方,怜蔡邕无后,便派人出使匈奴,以黄金千两、白璧一双、锦绢百匹赎回蔡琰。琰归汉后,再嫁同郡(陈留)屯田都尉董祀。之后,应曹操之命,忆写旧日所藏之书400余篇,“文无遗误”。蔡琰一生坎坷,感时乱离,追怀悲愤,作《悲愤诗》108句,54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五言长诗。所著《胡笳十八拍》收入宋人朱熹所编《楚词后语》,为后世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