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凤鸣(1859-1904),又名翔藻,号翰高,杞县步大楼村人,生于世宦之家,在其步金门的熏陶下,10岁能文,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13岁补博士弟子员,14岁食凛,16岁中举。主考官爱其才华,曾题赠“惟藻耀而高翔,乃文中之鸣凤”,暗嵌其名为赞,一此主持学政者认为他有前途,争相把他揽于自己门下,当时著名学者福建黄心源、荣城孙佩南把他比为“今之贾谊”。
步凤鸣曾佐理山西及两湖考务,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人才。其间他曾周游大江南北,登临泰山,放眼渤海,鼓楫江汉,扬帆洞庭,写下了许多豪情奔放的诗篇。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与三弟凤苞、四弟凤书赴京应试(此次他考中进士),参与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公车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受到了光绪帝的赞赏。庚子(1900)之役,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光绪、慈禧逃西安,他奔赴“行在”,受命担任侍读、典籍厅主稿。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录取36人,为其他房管所不及。不久,他遭诬陷外放福建漳州府云霄同知加知府衔,息讼兴学,政绩卓著。光绪三十年病逝,享年45岁。
步凤鸣著有《别录》二卷、《鸡肋集诗》二卷、《肋编篇诗词》二卷、《甄余篇》一卷、《书启》十二卷及《兰穆斋骈文》等。
步凤藻(1874-1933),步凤鸣之五弟子,字章五,(别作彰五、章武),号翰青,自号杞人、林屋山人。自幼功读诗文,学业出众,参加童子试名冠诸生,后到信陵明道书院学习,受到师长的器重。光绪二十三年(1897)先拔贡,入国学,与祥符靳志(仲云)、孟津许鼎臣(石衡)并称为“中州三杰”。光绪二十九年他考中顺天府乡试弟十二名举人。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他应聘任北泮书局总纂督练处总文案、北洋军管学校文衡等职,后又以知县官阶分配到直隶省藩、臬两司任文案兼统计处事宜及房山高线铁路会办。辛亥革命后,他到洹上(安阳)劝说袁世凯参加共和;袁当大总统后聘他为总统府秘监、清史馆协修,与袁次子袁克文(寒云)结为金兰之好,克文视他为同胞,亲书“无著天亲”相赠;袁氏谋帝制,他极力劝阻;民国5年(1916)袁氏称帝,他愤然辞职,去上海与袁克文同入济生会,寓集云轩行医济世,以治愈总统冯国璋之妻奇症而名噪京沪。其间他还经常为《晶报》撰文,鞭挞时弊。后独办《大报》10年,深受各界欢迎。
步凤藻热爱自已的祖国,时刻盼望祖国的统一和独立富强。从甲午战争签定《马关条约》起,到“九·一八”事变后的30余年间,他以诗歌、民谣、醉客、短评、答客问等多种形式痛斥清政府丧权辱国、民国初军阀混战、蒋政权恬颜事敌,呼吁当局尊重民心,团结御敌,写下了许多激昂悲壮的名篇。甲午之战,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把台湾割给日本,出卖国家主权。他借用时人悼念京剧名丑杨三所作挽联“扬三死后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痛骂卖国贼,直指李鸿章。民国19年,他的义女、名演员曹艳秋在台演出时,他特地寄诗一首:“版籍殊方俗,衣冠祖国风, 何时罢歌舞,一吊郑成功”,表达了他对台湾人民的深切怀念和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的爱国之情。特别是他晚年困居上海,中风卧床,濒于病殁之际,目睹祖国大好河山沦入敌手,乃愤然写下:“有来袭,无反攻,安怪敌虏日汹汹!有退守,无进占,安怪边境为敌陷,……塞上屯兵三十万,风吹不度受降城。”严辞斥责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并呼吁停止内战,派兵应敌。民国21年他又寄诗给曾和他一起在小站随袁世凯练兵的李应谦中将,劝他“转战入东洋”,把日军赶出国境。
步凤藻曾在《山人醉语》一文中写到:“奴隶俳优,世人所鄙,食力作苦,何鄙之有?若夫执政奸政,执法枉法,文也舞弊,武出黩武,虽居权贵,吾亦谓之下流矣!”十分同情下层群众,深恶军阀政客。他精通乐曲,当时上海的名演员有100余人拜他为义父,经常在一起唱和酬酢,欢洽异常,但他对权贵却不屑一顾。他曾在保定军校任教,他的学生许多人当时已位居将帅,每年都给他寄来大量汇款以示敬意,他从未向任何人回信,并将所寄之钱随手散给穷人。
民国22年7月他病逝上海,归葬帮里步大楼村。著有《林屋山人集》十三卷,收入所作诗文86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