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杞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材料2017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杞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中共杞县县委  杞县人民政府

( 2017年6月20日)

杞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认清脱贫攻坚严峻形势,紧盯目标任务,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扎扎实实向前推进。现将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杞县位于河南省东部,隶属开封市,是现代农业大县、革命老区,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耕地133万亩,辖21个乡镇,1个产业集聚区,573个行政村和26个居委会,人口130多万。2014年杞县总贫困村数8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2213户55495人。2014年底完成脱贫村8个,脱贫人口2393户7747人;2015年底完成脱贫村6个,脱贫3480户10912人,清退609户1943人;2016年 “回头看”清退4471户12681人,新识别贫困户4915户15017人,2016年底完成脱贫村12个,脱贫人口2771户6873人。目前,我县有贫困村57个,15749户贫困户33263人贫困人口。

    二、主要做法

    2016年上半年以来,尤其是省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以来,我县层层召开开脱贫攻坚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出台系列脱贫攻坚文件,安排部署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严格落实“六个一”整改措施,努力实现“三个零差错”、“三个明显提高”,推动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逐一查找问题,建立整改台账。认真比对《2016年度国家省际交叉考核问题清单与整改台账》《2016年度国家第三方评估问题清单与整改台账》《2016年度河南省脱贫工作成效考核问题清单与整改台账》《2016年度河南省扶贫资金绩效考评问题清单与整改台账》等内容,结合我县实际,主动认领问题,并下发各乡镇、各行政村,要求对号入座,一村一村的查找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县、乡、村三级分级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方案。以村为单位,召开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会议,对照问题,列出清单,建立台账,逐一销号。各村从每户的档卡开始,用绣花的功夫、钉钉子的精神,一户一户摸清情况,澄清贫困户底数,反复校准档卡。每名分包乡镇的县领导吃透扶贫政策,研究乡镇情况,制定村级规划,逐户列出帮扶任务,明确帮扶措施等,为加快完成全县脱贫攻坚任务。截至目前,全县共入户普查62093户179809人,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800户9618人,清退3540户9012人,返贫255户607人。

(二)明确责任分工,层层传导压力。按照开封市印发的《脱贫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和《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文件要求,我县将责任一级一级夯实。一是扛牢党政正职责任,我县严格落实县乡党政正职职责,我和县长都走遍了全县83个贫困村,坚持每周不少于2次深入乡镇一线和分包的贫困村,督导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每周固定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对县乡村干部加大政策的培训力度,传达上级会议精神,解读当前扶贫政策,组织相关行业部门出台帮扶方案,研究部署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向前推进。二是明确乡镇主体责任,要求各乡镇党政正职及时召开乡镇和村委专题会议传达上级精神,研讨脱贫工作,查找问题,抓好整改。在全县573个有扶贫任务的建制村均建立了村级脱贫责任组,贫困村责任组组长,由乡镇科级以上班子成员担任;490个非贫困村责任组组长由乡镇干部担任,明确帮扶责任组组长职责。三是压实县直单位帮扶责任,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派53个市直帮扶工作队的基础上,我县又从县直部门选派30个驻村工作队;从县直单位和乡镇党员干部中选派4000多名帮扶责任人与15000多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四是盯紧督导组督导责任,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督查巡查组,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担任总组长,成员由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督查局、县扶贫办同志组成,总组下设3个工作小组,坚持每周不少于两次督查巡查问题整改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同时,县督查巡查组不定期开展督导自查验收,重点督查问题整改情况,并定期开展督查“回头看”,进一步压实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职责。

(三)加强项目引领,抓好产业扶贫。充分发挥我县现代农业优势,立足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实施产业脱贫,出台了《杞县产业扶持脱贫方案》,针对产业脱贫的八项扶贫政策措施,即:特色农产品、畜牧养殖、优质粮食、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加工、电商流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广了7种帮扶模式,即:直接帮扶、托管帮扶、合作帮扶、社会帮扶、股份帮扶、资产收益帮扶、代种代养帮扶。建立了融资平台、服务平台、产销平台、项目平台等“四个平台”,由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全县产业扶持脱贫工作。

一是抓准特色农业发展。我县有2000多年的大蒜种植历史,是大蒜种植专业县,常年种植大蒜70余万亩,年产量90余万吨。近两年,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帮助贫困群众选择优良品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农业技术专项培训,帮扶贫困群众畅通销售渠道,促进贫困户增收。比如:我们选准、用活了大蒜市场、潘安食品等大蒜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大蒜种植、管理,到分级、储存,再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中,每个环节都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和务工。截至目前,我县选择10个贫困村,按照“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公司”方式,规划了10座3000吨的扶贫冷库,其中2座选址已经结束,近期即将开工。我县又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申报了大蒜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筹建项目及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将进一步增加我县对全国大蒜价格的话语权,稳定大蒜价位,降低蒜农风险,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今年,我县为了降低蒜农因价格波动受损的风险,县政府与中原农险签订了大蒜保险框架协议,针对贫困户销售大蒜的价格参保,保障种植大蒜的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害。

二是鼓励农村合作组织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我们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建立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帮扶模式,通过合作组织帮扶,带动贫困户开拓新的增收门路。比如,傅集镇吕寨村的杞县存平蘑菇专业种植合作社,目前已发展农户入股20户,其中,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有87户,企业年可实现产值3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该合作社发展为三个种植基地,形成了特色农业种植园区,有效带动了周边村庄的贫困户入社入股,增收脱贫。

三是抓好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充分发挥我县大用肉鸡、牧原生猪产业链条完整、布点广泛的特色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基地+贫困户+金融机构”的帮扶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比如,县政府已与河南牧原有限公司达成框架协议,在杞县布局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以牧原公司为平台,将到户增收项目、金融扶贫政策融合使用,项目收益按比例分发给贫困户,促进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四是抓好光伏扶贫项目。由县水投公司与社会资本合作,注册成立新公司,投资5亿多元,在全县具备用地条件的贫困村或其它地方安装光伏发电设施,总装机容量75兆瓦,并入国家电网,按国家政策以0.98元/度的价格回收。企业与扶贫办签订合同,前五年除去正常开支,剩余利润的60%纳入县扶贫基金专户。初步测算,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每年可拿出660万元用于扶贫基金。目前,项目已在国家发改委备案,合同已经签订,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四)整合各类资源,做好行业帮扶。为有效发挥行业帮扶效应,我县多次召开教体、卫生、农业、交通、水利等16家行业部门的联合会议,认真研究省、市相关扶贫政策,明确各行业帮扶重点、帮扶措施、帮扶项目、帮扶任务、帮扶时间节点,做到精准滴灌、统筹推进,确保将上级各项扶贫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全面覆盖到每个贫困户。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联合信用联社和邮政储蓄,共实施扶贫贷款资金2700万元,涉及贫困群众480户,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民的就业和收益。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项目,帮助贫困群众掌握技术,找到就业创业门路,增加收入,实现脱贫。整合教体、文化、住建、卫生、交通、农开等16家行业部门的惠民政策,将85项资金项目最大化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尤其是,我们针对贫困户的医疗保障方面,采取四重保险,全额报销(一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是大病救助;三是大病补充保险;四是由财政出资200万元,每个贫困人口60元,由中原保险承保,在以上三次报补的基础上,全额报销),充分发挥政策的普惠效应。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重点整合安全饮水、农村交通、土地整理、危房改造、农网升级等涉农项目资金,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拨付进度,对符合基本条件开工的扶贫项目即拨付30%启动资金,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按照财经纪律,加快资金拨付进度。采取“政府+保险公司+银行”三位一体的模式推动金融扶贫工作,县政府设立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按照放大10倍的比例支持扶贫贷款,支持涉农企业和吸纳贫困户就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县财政对扶贫贷款按现行金融机构基准利率予以贴息,同时,重点抓好小额信贷扶贫作用,加大项目申报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小额信贷资金,提高贫困家庭创业带动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185个,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263个,为8600户贫困户提供了致富门路,带动1.5万余名群众创业就业。

(五)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目标,抓好落实,创新方法,改进作风,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投入1400多万的村级党建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800多万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经费,300万的基层党建专项基金,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建立县级领导分包乡镇制度和县委常委分包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制度,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在脱贫攻坚战中“一把手”职责。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村有针对性的从县直机关单位选派了109名优秀党员干部进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并对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培训、考核和管理,并给予经费保障,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在全县“开展结对帮扶集中走访月”活动(从6月15日——7月15日),动员全县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宣讲扶贫政策,促使政策落地,做到了全县所有的贫困户有人帮、有人扶、全覆盖。

(六)树牢宗旨意识,转变作风促脱贫

县四大班子领导从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到其他班子成员,都亲临一线,深入基层,亲自抓,亲自督促督导,常常工作到凌晨3点、4点,领导的表率作用深深感染了广大干部群众。扶贫战线的同志们奔走在扶贫攻坚一线,逐户发放“告贫困家庭的一封信”,逐户校准档卡、逐户嘘寒问暖,工作中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吃住在基层,体现了务实的作风,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人物,比如,始终惦记脱贫攻坚工作、心系贫困群众的官庄乡副乡长朱仁海同志,因劳累过度牺牲在了扶贫工作一线;因工作心切、积劳成疾晕倒在走访入户途中的傅集镇南村支部书记左俊梅同志;还有以村为家、把贫困群众当家人,与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打成一片,帮助村里完善各项基设施、谋求增收致富门路,深得群众信赖和赞扬的苏木乡邹寨村第一书记、县财政局干部李海涛同志;开封市技师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付集镇白庙屯驻村工作队长周立志,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走村入户,到贫困户家中和田间地头调查走访,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摸排真实情况,全面了解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困原因以及经济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村里实际,全面实施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等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全县党员干部的努力,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群众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介由于我县贫困人口较多、基数较大等因素,各乡镇进展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档卡在细节方面有等规范,比如帮扶措施不具体、档案盒标识没有严格执行文件规定等;二是产业帮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一些产业项目推进速度还需要加快;三是贫困户对政策理解程度不一,有关政策宣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积极整改,对软件建设方面的问题,立行立改;对基础设施、资金政策以及产业项目方面的问题,我们制订计划,排出时间节点,加快推进,认真整改。

    四、下步打算

针对当前脱贫攻坚中查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下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做好县、乡、村、户档的校对完善工作,查漏补缺,完善提升,确保精准无误。

二是进一步宣传、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针对教育、医保、残疾人补贴、技能培训、小额贷款及贴息等与贫困户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细化操作程序,让贫困群众知晓政策、明白程序、享受政策。

三是加快各类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进度。对涉及到的整村推进、到户增收、村室建设、文化扶贫、农业开发、土地整理、安全饮水、交通、电力等扶贫项目,由各责任单位排出时间节点,加快推进速度,尽快发挥资金项目效益,让贫困村、贫困户受益。

四是着力推进产业帮扶项目落实。重点抓好杞县光伏产业扶贫项目,争取快速开工,年内建成投运。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大蒜产业及各类种养植业为基础,广泛推广“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